【政策资讯】融资租赁如何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2024-07-18

在建设金融强国、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上,融资租赁行业使命在肩,也迎来新的机遇。在发展方向上,锚定“绿色+科技”主线。

作为与实体经济联系最紧密的金融业态,融资租赁行业立足金融强国的目标使命,顺应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趋势,发挥在资源配置、生态构建等方面的优势与作用,支持实业企业布局新兴产业、升级更新设备,全力推动产业与自身的“现代化”进程,倾力打造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


01

融资租赁:产业金融“特种兵”


融资租赁基于物的价值、未来现金流及期末余值的资产属性,为企业提供融资等综合金融服务。这一底层逻辑改变了传统金融机构基于融资方的信用来识别、评估、管理风险的经营模式,创造了围绕“物”的价值来定义、定价、管理风险的独有模式,打开了金融有力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另一扇窗”。

回顾融资租赁发展史,正是融物的禀赋,使其在全球范围内成为银行信贷和公开市场发债之外最为重要的金融工具;也因其业务模式穿行于债权、物权乃至股权之间,交易结构可灵活定制,成为产业金融领域一支名副其实的“特种兵”。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为刺激经济复苏、促进产业升级,现代融资租赁在美国诞生,叠加允许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减免设备投资税等配套政策,租赁业务规模迅速增长,广泛惠及农业、工业、科技、医疗、运输和建筑等多个行业。GE(通用电气公司)、卡特彼勒等设备生产商借势发展,成长为集研发、生产、销售、回收翻新、金融服务等全价值链为一体的世界级行业龙头。在欧洲,约30%的车辆、机械设备和工业设备的融资由融资租赁提供,各国政府出台投资奖励、投资减税、政府补助金、出口信贷担保等优惠政策,为融资租赁业服务实体经济提供更好的政策环境。

在国内,虽然融资租赁的渗透率尚不及欧美市场,但十几年来整体增长速度较快,尤其是近年来,监管体系不断完善,有力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推动融资租赁公司回归本源。融资租赁公司不断加大对先进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持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取得了良好成效。

特种兵之“特”,建立在经营特点和服务模式之上。经营特点可概括为“实、重、深”——“实”,即融资租赁业务与实体经济、与实业公司关联度极高,甚至直接参与产业链的部分运营环节;“重”,是指融资租赁公司持有高价值实物资产,具有重资产属性;“深”是指融资租赁与实体经济产业链深度融合,不仅能为产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还能陪伴产业共渡行业周期、参与上下游生态共建。服务模式我们称为“新、轻、活”——“新”,即坚持创新驱动,拥抱科技、创新模式支持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轻”,即在持有“重”资产的基础上通过多种途径实现轻资产经营,优化资产结构;“活”,即根据实业公司需求提供更加灵活多元的定制化解决方案。

此外,在坚持把防控风险作为金融工作永恒主题的背景下,融资租赁因远离泡沫化与高杠杆,在反哺产业的初心中告别了高收益率,也换来了风险的相对可控。一方面,“实、重、深”的经营特点决定,租赁业务基于设备价值和未来现金流,围绕租赁物安排的交易结构,资金用途清晰明确,可避免“脱实向虚”,防止“资金空转”。因持有及运营设备的需要,从业人员通常也具备更高的行业专业性和风险认知度。

另一方面,“新、轻、活”的经营特点决定,融资租赁可以通过灵活的租期设计、专业的资产管理及经营,有效平滑周期风险,对冲资本约束和降低杠杆倍数。大部分融资租赁公司杠杆倍数长期保持在7倍以下,为落实“去杠杆”这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期的重点任务”提供了新的思路。











02

赋能未来:产业金融新作为


在建设金融强国、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上,融资租赁行业使命在肩,也迎来新的机遇。

在发展方向上,绿色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底色,落实国家“双碳”战略,促进低碳产业蓬勃发展贡献力量。聚焦光伏、陆上及海上风电、储能、氢能、新能源汽车等新能源领域,创新绿色产品,大力拓展服务绿色相关产业的业务模式。

科技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聚焦业务场景,依托“金融+科技+产业”能力,不断加大研发投入。通过整合内部商业、物流、资金等产业数据,以及外部工商、舆情、司法、征信等多维数据,构建风控模型和客户画像,形成综合风险评估报告,协助风险预警与决策应用,提升风险管控的数字支撑与科技含量;运用数字化系统,以租赁物价值管理为核心打造全线上资产价值动态监控,为投前决策及租后管理等工作提供支持。

2024年3月,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对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此举既能带动企业投资、加快转型赋能、提升企业竞争力,又能促进高端制造领域科技研发和技术进步,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设备更新是融资租赁的“看家本领”,企业通过租赁方式获取机器设备具有多种益处。

在运营方面,租赁方式的使用期限灵活,既能够避免因设备技术更新换代带来的贬值损失,又能够省去使用完毕后繁琐的处置流程;租赁方式的采购效率更高,可提前获得设备进行生产运营获得收益,并防止因通胀和市场等因素导致设备价格上涨。

在财务方面,与购买拥有设备相比,租赁方式仅需少量资金即可撬动较大项目,获取设备使用权,借“机”生蛋,把握经营发展和市场拓展契机;同时无需房产抵押等传统信贷增信措施,可克服银行贷款额度不足的问题。

此外,直接租赁模式更可以达到节税的目的。在国家政策和行业监管的指引支持下,在核心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联动合作下,运用组合产品切实服务产业链上下游实体企业的多元化需求,将金融活水更好地引向国家所需、企业所用、人民所盼的地方。


分享